文 | 有书郭去疾 · 主播 | 阿成
说起中国近现代的军事家,或许你会想到毛泽东、彭德怀、朱德等一众风云人物。
然而,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,还有一位“默默无闻”,却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军事理论家。
他一生从未参与任何一场战役,却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,他的代表作《国防论》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。
他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,他所著的《军事常识》是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开山之作。
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老师,叫做梁启超;他女婿的大名同样如雷贯耳,叫做钱学森。
而他的名字就是蒋百里。
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军事奇才蒋百里的一生。
展开剩余91%立志救国,留学海外
1882年,蒋百里诞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医生家庭。
他从小就极其聪慧,读书过目不忘,是当地小有名气的“神童”。
蒋百里13岁那年,父亲蒋学烺去世,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。
而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: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。
这场战争让清政府名誉扫地,同时也让无数爱国青年开始觉醒。
此时尚且年少的蒋百里也受此影响,立志好好学习,报效国家。
18岁那年,县令方雨亭介绍蒋百里去浙江大学的前身——求是学院深造。
在求是学院,蒋百里结识了同学蒋尊簋,两人都姓蒋,又志趣相投,于是成了好朋友。
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,清政府战败,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,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
这深深地打击了血气方刚的蒋百里和蒋尊簋,为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,1901年,蒋百里与蒋尊簋一同前往日本深造。
到达日本后,蒋百里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,认识了梁启超的得意门生蔡锷,与其成了莫逆之交。
在士官学校,蒋百里与蔡锷学的是步科,蒋尊簋学的是骑兵科。
毕业考试时,蒋百里考了步科第一,蒋尊簋考了骑兵科第一。
章太炎评价蒋百里和蒋尊簋:
“浙江二蒋,倾国倾城。”
蒋百里更是与蔡锷、张孝准合称“士官三杰”。
彼时,清政府腐朽不堪,大量不满于清政府统治的仁人志士聚集在日本,结成了诸多革命组织和政党,很多留日青年学生都加入了其中。
可蒋百里虽然怀有满腔报国之志,却并没有参加任何组织和政党,而是一心学习军事。
即便后来结识了梁启超,视其为老师,他也并没有站到梁启超的阵营里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蒋百里对革命无动于衷,他在日本办了一份杂志,叫做《浙江潮》,在杂志中积极宣扬民主革命思想,反复倡导民族精神。
有人认为,蒋百里为《浙江潮》所写的发刊词,思想之尖锐、深邃不亚于大名鼎鼎的《新青年》和《湘江评论》。
1906年,蒋百里学成归国。
当时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看中了蒋百里的才华,认为他是“特异人才,可以大用”,聘他为东北新军督练所总参议,负责训练新军。
然而训练新军却得罪了旧派军人,蒋百里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。
无可奈何的赵尔巽于是只好放弃了训练新军的计划,转而送蒋百里去德国继续学习军事。
没能留在东北训练新军,对蒋百里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从此,中国或许少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,但却多了一个杰出的军事战略大师。
担任校长,激愤自杀
蒋百里抵达德国后,成为德国陆军元帅兴登堡将军手下的一名连长,并凭借出色的才能得到了兴登堡的赏识。
兴登堡在德国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败了俄国军队。
在兴登堡的门下学习三年多的军事,让蒋百里领略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战略。
1910年,蒋百里回国,经禁卫军都统良弼推荐,担任京都禁卫军管带。
所谓“管带”,职级上大概相当于营长。蒋百里管理士兵很有一套,很快得到了士兵们的拥戴。
不久后,赵尔巽再度出任东北三省总督,他认为蒋百里当禁卫军管带,实在太大材小用了,于是又把蒋百里调到了东北。
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清政府被推翻,中华民国成立。
袁世凯计划创建一所军校,用来培养军事人才。
谁适合担任校长呢?
袁世凯想起了蒋百里。
第二年年底,袁世凯的一纸任命书送到了蒋百里手上。
蒋百里被正式启用为新创立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。
蒋百里赴任时向袁世凯承诺,一定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,如果失败了,则“自戕以谢天下”。
然而,蒋百里还是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,那时北洋政府刚刚建立,管理十分混乱,军校的经费被屡屡克扣、层层贪污。
虽然处处被为难,但蒋百里并没有放弃,他一直尽心尽力地训练军官,并以日本为假想敌,誓要打造一支可靠的军队。
在蒋百里的努力下,这所军校仍然培养了唐生智、陈铭枢等大批将帅。
然而,一切还是与蒋百里最初预想的相差太远。
他致力于办一所一流军校,却处处受掣肘,锐意改革却屡屡受阻,这让他极为愤慨。
后来,因军校建设缓慢,经费催要无果,蒋百里提出辞职又被驳回,绝望的他竟然履行了当初立下的“自戕以谢天下”的誓言,当着全校两千多人的面举枪自杀。
万幸的是,蒋百里未受致命伤,经医治后康复了。
这既是蒋百里的幸运,亦是中国的幸运,因为在此之后,蒋百里才真正开启了他在军事理论领域的辉煌篇章,并为中国抗战提供了战略指导。
先见之明,预言抗战
蒋百里病愈时,袁世凯正倒行逆施,意图称帝。
而蒋百里秉持民族大义,前往四川参加了老同学蔡锷主导的讨袁行动。
在袁世凯去世后,蒋百里又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。
此时,距离辛亥革命已过去6年,可中国却并没有走向富强,反而更加混乱。
蒋百里感到心灰意冷,他日夜思考着一件事,那就是中国的军队为何总是如此孱弱。
在此期间,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。
1919年,蒋百里写了一本名为《德国战败之诸因》的书,提出了“寓兵于农”这一全民抗战的新型军事理念。
之后他又前往瑞士,着手考察瑞士的民兵制度。
1921年,蒋百里在湖南发表《论军事与联省自治》演说,提议湖南建立义务民兵制。
1921年,蒋百里发表《截兵计划书》,并撰写了《中国五十年来军事变迁史》。
显然,此时的蒋百里重心已经转到研究军事理论,而不是参与具体的军队管理之中了。
蒋百里曾经在日本留学,对日本及日本人的个性十分了解。
蒋百里的母亲去世时,他坐火车返乡。
路过徐州时,他对同行的学生说,将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,一旦爆发战事,日本必定占领津浦、平汉两条铁路线。
蒋百里还告诉学生,到时候中国国防线大体应北起太原,经洛阳、襄阳、衡阳,最终连成一条线,这条线连接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地,日后可作抗击外敌入侵之用。
蒋百里的先见之明,在十多年后得到了应验。
由于蒋百里在军事理论上建树颇多,在蒋介石的支持下,他于1933年、1935年分别两次前往日本考察。
1933年考察日本时,发生了一件让蒋百里十分警惕的事。
他的一名日本同学对他说:
“你们东北地广人稀,富源委藏于地,而日本人口众多,不能不求一条出路。”
蒋百里愤怒地说:
“那么你们强占就是了,讲什么冠冕堂皇的理论!”
虽然只是同学间的一句闲聊,却让蒋百里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他深知,日本现在举国皆是这种思想,中日之间必定会有一战。
所以回国后,蒋百里拟定了多种国防计划,呼吁国民政府备战。
可当时的国民政府一门心思打内战,蒋介石更是声称:
“抗日必先剿匪,匪未剿清之前,绝对不能言抗日!”
蒋百里的呼吁被淹没在了内战的枪声之中。
1936年,蒋百里继续前往德国考察,并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。
德国之行对蒋百里影响颇深,他在回国后所写的《总动员纲要》中提出,民事与军事要融成一片,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。
他还提出了一件当时其他军人想也不敢想的事,即发展空军。
1937年,七七事变发生,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南京相继失陷,蒋百里的预言成真了。
当时,中日国力相差悬殊,且日军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,中国军队却装备落后、兵力分散。
就在大多数国人都处于迷茫和沮丧之中时,蒋百里发表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——《国防论》。
在《国防论》中,蒋百里主要提出了三大观点:
第一,绝不投降,全面抗战;
第二,开战上海,把日军主攻方向由“从北向南”改为“由东向西”,利用中国西高东低的战略纵深,降低日军攻势;
第三,以空间换时间,即通过前期的战略退让,逐渐聚集力量,最终战胜敌人。
这一思想正与毛泽东的“论持久战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蒋百里还在《国防论》扉页写道:
“万语千言,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,中国是有办法的。”
《国防论》一出版,举国轰动,狠狠地为国人打上了一针鸡血。
《国防论》中的战略思想更积极影响了国共两党。
国军将领白崇禧,把蒋百里的战略精炼为“积小胜为大胜,以空间换时间”,全面指导国军抗战。
毛泽东则在《论持久战》中更深入、更全面地论证了持久抗战、中国必胜的观点。
蒋百里在《国防论》中提到的大多数观点在抗战中得到了应验。
然而遗憾的是,他却未能亲眼见证中国的胜利。
1938年,时年56岁的蒋百里接受国民政府的建议,前往湖南担任陆军大学校长。
之后学校迁移到桂林,他又辗转到了西南。
在此过程中,他经常感觉体力不支。
1938年底,蒋百里最终积劳成疾,心脏病猝发,离开了人世。
1939年,蒋百里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。
纵观蒋百里的一生,他一直在为国事奔波,鲜有个人私心。
他的夙愿是为国家培养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,打造一支可靠的军队。
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、神州沉陆的时代,他虽未亲临战场,却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发布于: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